-人物简介:


  孙立广


  著名的生态学家,现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11月至1999年3月参加中国第十五次南极长城站科学考察。


  对于许多人来说,南极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对于孙立广来说,那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与其他科学家不同,孙立广对南极的企鹅粪最感兴趣。因此,在南极研究领域的圈子里,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南极淘粪专家”。


  孙立广是中科大地球化学专业教授。十多年来,他另辟蹊径,率领弟子下南极,上北极,赴南海,寻找企鹅粪、鸟粪,独创“企鹅考古法”,开拓了“全新世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在著名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高水平论文。


  被逼出来的“企鹅考古法”


  教授为什么会对“企鹅粪”感兴趣?这一切还得从十多年前说起。


  1998年底,孙立广费尽周折,争取到参加中国第15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机会。孙立广到南极长城站,他的大弟子谢周清到中山站。


  孙立广提出的科考目标让大家吃惊——到南极寻找企鹅粪土层。


  “这个想法是被逼出来的。冰芯、湖泊、海洋、地质等各领域,都有科学家带着团队在做,步人后尘便去不了南极。”孙立广说,企鹅是南极最主要的动物种群之一,它们来自海洋,以磷虾为主要食物,把粪便排泄在陆地上,通过雨雪的冲刷,聚集到湖泊中,形成水、土、气和生物界面上的物质循环。通过含有企鹅粪土的湖泊沉积层微量元素分析,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南极生态的影响,考察历史时期企鹅数量的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孙立广希望借此“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渠道,在粪土中做出有分量的工作”。


  然而,在阿德雷岛(企鹅岛)上,孙立广历经千辛万苦,却始终没有找到企鹅粪土层。直到考察临近结束时,才偶然地发现了一个含企鹅粪的积水区。


  从南极回来后,孙立广他们将采回的67.5厘米的泥芯,按1厘米间隔,在洁净室中分样,对每个样品进行26种元素的定量分析,又进行精确的碳14定年,确定这是一段大约“3000岁”的含有企鹅粪土层的泥芯。根据企鹅粪氟、磷等9种标型元素的浓度,确定含粪量的相对变化,进而推定企鹅种群数量的相对变化,以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学术关注


  2000年10月,企鹅生态考古的第一篇论文《过去3000年企鹅数量记录》,发表在《自然》杂志。审稿人说:“这是一种研究南极湖泊集水区历史时期企鹅数量的新奇的生物地球化学方法,在不久的将来,它很可能形成某种活跃的研究领域。”


  该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评为当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此后,孙立广的团队不断壮大,先后8次共32人参加了南极科考,在极地与环境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


  去年4月26日,孙立广课题组的又一项重要成果,在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第一作者是博士生晏宏。该文对南海地区过去千年降雨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热带太平洋地区世纪尺度的气候变化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这项成果标志着孙立广小组由南极开始的生态地质学研究,进入到生态与气候变化机制研究的新阶段。


  今天,67岁的孙立广,仍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回顾自己十多年来的科研历程,他意味深长地说:“当年在南极雪山上行走,我悟出一个道理:沿着前人的脚印走虽然轻松些,但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脚印。”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孙立广:在企鹅粪里做学问

下一篇:没有了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