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神秘的刮脸,席地的婚宴,奇异的请拜,通宵的打跳……大山深处,一场原始奇特的婚礼之后,一对傈僳族青年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经朋友介绍,我踏上成都至昆明的列车,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巴洞乡团结村拍摄傈僳族姑娘张正秀的婚礼。在德昌县下火车,又搭车颠簸了二十多公里到达巴洞乡时天色已近黄昏,距张正秀的家还有十几里陡峭山路要步行。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匆匆上路,穿行在海拔2500米的暮色山谷中。


  傈僳,史籍称呼不同,有栗粟,力苏、此此等。傈僳族实行族内婚制。婚姻有“姑表亲优先”的习俗,即姑姑生的女儿必须先嫁给舅舅的儿子,其次才是堂姑亲和姨表亲。婚礼分别在男女双方家举行,需请两位男子主持,傈僳族称“娃拿扒”,即证婚人。农历七月半后说亲、订亲,婚礼多在腊月至次年二月举行。规矩是“男方不给聘礼,女家不陪奁”。
 

深林里的新娘刮脸


  深林里的新娘刮脸


  刮脸是傈僳族婚俗中的重要环节,因从不让外人特别是男性看见,又在大山深处的密林里进行,所以,充满种种神秘的色彩。


  来之前就闻其刮脸极为隐秘,就连当地拍了多年婚礼的摄影师也未曾拍到新娘刮脸。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决心一定要拍到新娘刮脸的镜头,完整地记录傈僳族的婚俗。新娘刮脸在婚礼的当天上午进行,之后是新娘梳妆、换衣、宴请宾朋、送亲等仪式。一早起来,找到一直在忙碌的新娘的母亲,说了不少好话,最终她同意了我的要求,但还要给怕羞的女儿做工作。


  密林深处,空旷寂静,新娘坐在一块相对平坦但杂草丛生的地上,舅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石膏粉涂抹在她发际边长有汗毛的地方,然后用手轻揉汗毛,并将其一根根拔掉。半个多小时的刮脸,张正秀把头依偎在舅母的怀里,不知是羞涩还是疼痛,她一直用头巾紧紧地捂着脸,默默承受着傈僳族当新娘鲜为人知的习俗。


  关于新娘婚前为什么要刮脸拔汗毛,我问了许多傈僳族老人,说法不一,都说这是传统,是老祖先传下来的。拔去汗毛表示姑娘已长大成人,每个傈僳族姑娘都要这样做,拔了汗毛死后才能转世……
 

傈僳族 很遥远很唯美的传统婚礼


  山路弯弯送亲寻新郎


  刮脸回来后,张正秀就由姐妹陪伴在闺房。外面送亲的酒席在热闹中开席,舅母回到闺房为她洗脸洗脚,改换嫁衣。按传统要将新娘洗过的水泼洒在闺房的地上,以示吉利。新娘穿上由亲人缝制的绣花衣裙,从头到脚焕然一新。穿戴整齐后,新娘由伴娘陪同坐在闺房门旁的草地上接受祝福。女方家请的懂礼仪的阿巴莫手持菜花和松针叶在堂屋敬女方家神,告诉家神姑娘要出嫁的事。


  傈僳族婚嫁历来十分简朴,娘家给女儿的嫁妆只有一件长衫、一张长头帕和一床陪送的被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拍摄的张正秀的嫁妆就有很大的变化。除以上传统的嫁妆外,又添加了大红木箱、沙发、组合电视柜,送亲的姐妹们也多了抹口红、画眉、拿塑料花的时尚。


  敬神祈祷的仪式完成后,送亲的姐妹在闺房里吃饭,娃拿扒在堂屋里吃饭。其间新娘的伴娘和嘎玛(傈僳族的山歌手),将要和娃拿扒、阿巴莫对山歌。嘎玛唱《婚姻调》:父母养育女儿啊多艰辛,新娘啊年幼无知不善理家哟,拜托男方家哟多体谅。娃拿扒以歌作答,歌词大意:女方家的人请放心,别舍不得新娘离家,女儿虽然离开了娘家,但心里还是想念着父母。山歌你问我答,感情真挚动人,让在场的我感觉十分酸楚。


  娃拿扒催促再三,依依不舍的女儿才叩拜父母、叩拜家神,在葫芦笙手的领亲曲中缓缓启程。


  送亲不论是否山高坡陡路途遥远,新娘都必须和送亲的人一起走路。途中悠扬的葫芦笙伴着山歌喜气洋洋,长长的弯弯曲曲的送亲队伍在黄土飞扬的山野中煞是好看。


  待新郎家派人前来迎亲时,男女双方的葫芦笙手要相互致意,高奏乐曲同声庆贺。新娘在娃拿扒和葫芦笙手的带领下来到新郎家的院坝,送亲的人将被褥举过头顶把新娘罩在中间。待新娘走到堂屋门外时,男方家接亲的人便会抓起羊屎粒撒向新娘,其意是驱赶新娘从野外带来的饿鬼和病魔。男方家的人从新娘身后接过被褥,新娘进屋时,不能与新郎及家人碰面,意思是避免婚后不和。


  婚礼到此我都没有看见新郎。其实这并不奇怪,按傈僳族人的习俗,今天是新郎大喜的日子,所以新郎官可以什么都不做,尽情地享受婚姻带来的喜悦。新娘进入洞房后陪伴她的还是舅母,舅舅却迫不及待地四处寻找新郎。躲藏在衣柜后的新郎最终被找到,舅舅将其送入洞房和新娘相见。


  送亲仪式在娃拿扒、伴娘及姐妹们的领亲舞中结束,接下来便是男方家的婚宴开席待客了……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